2024-12-23 星期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基于DCM模式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构建交叉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针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简称“集成电路交叉学科”)课程系统、培养体系、实践方案、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探索基于顶层设计(Design)、教育内容(Content)、培养机制(Mechanism)的DCM人才培养模式,从立新、布局、柔性、协同层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改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于2024年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一)立新:扎根“三航”,构建突出行业特色的交叉学科DCM人才培养模式

  交叉学科的发展需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引领作用与高校的定位特色。对于与前沿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研究生培养来说,“立新”是背景前提。充分突出高校特色优势,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的“三航”(航空、航天、民航)办学特色为主题,集成电路交叉学科明确面向产业迅速发展对集成电路人才的急迫需求,对接“三航”对电子、信息学科的需求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与航空航天信息类相关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发掘相关学科的优势科学与教育资源。在教育内容上,建立了围绕航电高端芯片与系统设计开展跨学院的课程体系。利用高校已有的资源与学科优势,针对特定行业突出学科的特色发展,在学科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更具灵活性。

  (二)布局:深耕内涵,打造结合产业需求的交叉学科多维人才培养平台

  在突出高校行业特色的前提条件下,布局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首要环节。学院从顶层设计出发,聚焦空天科技、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产业需求,着重强调定位于“三航”、国防相关的产业发展。在学科布局中,以多个优势基础学科为基础,探索培养方案中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建、资源互享等因素的实现。在培养机制的完善中,积极布局课堂教育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建跨学科知识教学为主的校内专业平台、科研相结合的研究平台与对接产业需求的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在教育内容上,基于跨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科研一体的前沿技术的结合,建立以“三航”产业中集成电路相关技术面临的问题为设计思路的教学逻辑体系。学院成立以来,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国家教学团队为示范,组建交叉特色鲜明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开展专业课程集群建设,将嫦娥探月、航空数据链等空天前沿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三)柔性:以研促教,实施凸显创新能力的交叉学科多元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交叉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体系和产教融合培养的基础上,以“三航”特色的教材体系、产学研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及具有产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支撑,制定并采用了更为柔性的产学研一体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课程体系的建设满足多学科属性和多种产业关注方向,因此更加趋于灵活。依托专业必修课提升学生的知识精度,在传统专业课的基础上融入高校特色科研素材,建立交叉性、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提升研究创新能力;依托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广度,开展了如航空集成电路、多核/系统芯片设计方法等不同研究方向的选修课程,突出特色发展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协同:优化生态,实现打破固有模式的多路径矩阵式教学管理框架

  交叉学科具有天然的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培养、多路径管理的优势。因此,矩阵式的教学管理措施、丰富灵活的管理方案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实施课赛结合政策,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各类集成电路创新竞赛;制定实施“一生一芯”等主题学习计划,让学生亲身经历集成电路芯片诞生的全过程;项目引领,将“高质量的企业技术需求、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高难度的复杂工程问题”整合为新的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让学生参与实践。学院已联合多家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信部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等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均有相应的强力合作企事业单位协作支撑,重点培养学生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能力。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等学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课题编号:B/2022/01/70]阶段性成果)

  (陈未央 王毅 张小飞 孔莹莹 徐燕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基于DCM模式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陈未央 王毅 张小飞 孔莹莹 徐燕明2024-12-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