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迭代为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办学底色和特色优势的四川省属高校,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努力构建“网络文化熔铸学科发展—数字技术驱动课程建设—网络思政赋能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引领特色马院发展新方向。 网络文化熔铸学科发展 学院依托四川省网信人才培养基地和四川省(成都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以及设在学院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三大省级信息技术平台,聚焦网络文化与价值引领、网络信息传播与舆情、网络文化产业等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确立了3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国家舆论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侧重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智能文化治理、区域经济建设与社区治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侧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网络文化育人、数字思政创新研究。开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等研究生特色课程。 一流信息技术平台底蕴深厚,助力学科特色发展成效凸显。近5年,四川省网信人才培养基地已培训85个班次,共计6124人次;四川省(成都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已培训1900场次,共计5.1万余人次;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立项16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4部。学院获得“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数据开放制度设计及实现”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3项、市厅级项目40项,出版著作1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2篇,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数字技术驱动课程建设 在思政课程体系下,学院按照“网络+红色+思政”的建设思路,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打造“网络文化概论”“气象人生”“保密知识警示教育”等特色通识课程体系。广泛利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录制、互动微视频、直播进课堂、翻转课堂等,丰富教学手段,拓展课程资源,提升教学实效。打造“网络+红色+社会”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正能量微视频”“大学生讲思政课”“讲述家乡红色故事”等思政实践教学品牌。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清廉校园APP,促进全校廉洁教育的精准化。 近3年,课程建设成效初显,5门思政课程获批省级一流示范课程,“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入选“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赓续红色基因,彰显行业特色’地方工科高校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获省级重点教改项目立项,“强化实践育人、构建素质教育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指导的“应用密码学”等16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网络思政赋能立德树人 学院积极协助学校打造包括“思想道德实践”等八大模块的“大思政”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的育人机制;借助四川智慧教育平台、学校融媒体中心等数字化手段,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成立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信马铸魂”理论宣讲团,构建“323”宣讲育人和服务新模式;全校学生经过思政课主战场的洗礼,经过特色思政教育实践,在“成于大气、信达天下”校训精神熏陶下,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品德修养更加高尚,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浓厚,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更加强烈。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如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通信工程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等。学校是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也是四川省首批女大学生“春蕾绽放”思想引领示范基地。有“接过母亲志愿者红袖标”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戴权、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尹博文、四川最美女大学生叶琳娜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特色马院守正创新 在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特色马院建设中,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结合过程中,学院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即依托信息技术,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立德树人教育实效,并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学院处理好了立德树人和特色彰显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效力。 (丁小珊 谢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