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充分发挥“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优势,实施“三融、三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探索了“思政铸魂、文化润德、课堂深理、实践促能、创新拓维”协同培养路径,多年来,为建筑、国防等行业输送了一大批“有理想、勇担当、厚基础、强实践、敢创新”的材料人才,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等。 军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汇聚创新人才托举之力 军民融合,将地方优势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学院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优势,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院所开展合作,共建材料学科;每年邀请院所院士、研究员举办国防教育文化和学术报告会议20余次,校所联合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参与项目实践70余人/年,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和科研素养。 产教融合,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与川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培养体系、共培创新团队、共设实训项目、共享实践基地、共孵关键技术、共育研发项目、共推科技成果”。近5年,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建30余个创新实践基地,引进60余名企业导师,校企联合指导近200名学生参与企业技术难题攻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教融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定期举办科技活动周活动,展示创新科技成果,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实验平台高水平师资开展理论、实验、实践、设计类课程教学40余门,前沿科技成果和优质实践资源保障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学术性与应用性。 “学科—平台—专业”联动 夯实创新人才培养之基 学科建设引领。学院发展军民融合学科特色,重点围绕核能利用关键材料、特种能源材料、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等方向培养创新人才,先后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四川省“双一流”贡嘎计划Ⅰ类学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推进平台建设。学院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以生物质材料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等为支撑,构建并开放共享“一核多翼”的创新平台;搭建危险废物与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先进材料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等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全球竞争力。 加强专业建设。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两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群协同发展,实施卓越工程师班、“材料+”创新实践班、本硕博贯通班分层分类培养,开展“一生双导”“‘双师’课堂”和“项目式”教学,促进“创意—创新—创业”递进式育人。 “思政—文化—课堂—实践—创新”协同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之源 思政铸魂。学院建立“双带头人”领航,教研室主任、学办主任引航,课程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护航,青年教师同航的育人制度。实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示范课程、示范团队、示范专业、标杆院系的省级荣誉全覆盖。 文化润德。学院建设“材子家园”特色品牌文化,包括“材子杯”辩论赛文化活动品牌、“银河·朝阳”志愿服务品牌、“材料之星”榜样力量示范品牌等,让学生浸润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年来,3000余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各类奖励。 课堂深理。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学科大类+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跨文化沟通、材料设计与创新、先进材料、材料制备新技术、学科交叉与前沿”五大模块选修课,开设双语课程15门,建成省级一流课程5门,出版教材10余部,完备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实践促能。学院实施“大一兴趣开发、大二接受实践、大三深入科研、大四创新成果”的全过程科研训练规划,开设“材料创意训练营”“材料创业训练营”等特色实践课程11门,推动学科交叉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拓维。学院以“第二课堂”活动和创新竞赛为载体,打造了混凝土设计大赛、材料设计大赛、金相技能大赛、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全覆盖的科技活动,全面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专业素质。近年来,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0余项,获得国家级别科技竞赛奖项60余项、省级科技竞赛奖项220余人次,学生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73篇,申请授权专利14项。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通过“三融、三联”人才培养模式集聚各方育人资源,创建了多维度学习环境,支撑了创新思维、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五协同”育人路径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活跃度与内驱力。未来,学院将充分发挥区位、学科、智力和人才优势,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四链三融 双翼一体’材料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3-66]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材料类专业‘五维一体’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3XG0410]阶段性成果) (马雪 熊鹰 代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