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星期一
高校科教资源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统筹兼顾乡村、高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诉求,构建良性循环的乡村区域科研资源市场机制

  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项需要汇聚资源才能攻克的现实任务。科教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参与乡村发展方面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科教资源的聚集地,高校如何承担起与自身社会角色相匹配的责任,是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以往,高校与乡村区域的互动形式较为多样,有以在农民群体中推行农业类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代表的继续学历教育,以3年高职扩招政策中针对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项目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培养方式,以“科技特派员”和“人才大院点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代表的产学研融合等。然而,这些举措更多体现为高校科教资源的外溢,而非针对乡村区域产业和文化现状量身定制的专属策略。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外互动机制,这些尝试在持续发力上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高校科研成果的精英化、学术化特点与乡村发展所追求的时效性、实践性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话语体系差异。因此,高校在服务乡村区域时面临天然壁垒。要打破这一壁垒,必须深入挖掘高校与乡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高校科教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在乡村发展中发挥实效。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两大核心领域。高校科教资源和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应当从教学和科研两个维度进行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日趋多元化,返乡就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路径,例如担任大学生村官、专职党务工作者、农村社区网格员或运营家庭产业等。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正逐渐成为“新农人”的核心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将肩负起乡村发展与治理的重任。

  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前置科教资源对乡村振兴的支持,通过在学生培养阶段开设关于乡村发展和治理的选修课程,或鼓励以乡村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使学生在认知上了解乡村,在情感上亲近乡村,在就业选择上考虑乡村。

  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紧跟产业、商业、民生及文化领域的新动态、新需求,展现出前瞻性和学术深度,并为国家战略或政策的深化与拓展提供有力支撑。相比之下,乡村区域因其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及文化特色多样,而呈现出高度复杂和分散的状况。同时,乡村还对科研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有着严格要求,即研究成果须迅速应用并产生实效,这与科研过程中常见的试错和由点及面的推广模式并不完全契合。

  当前,一些高校为乡村区域提供的科研服务,存在着供需不匹配、不平衡,以及成果落地慢、落地难等问题。少数高校科研人员出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考量,可能不愿投身于这种看似费力且成果不易显现的工作;而高校则更倾向于考虑学校整体发展,权衡资源投入与产出,以及科研成果对学校实力提升的直接贡献。破解这一困境,需要统筹兼顾乡村、高校和科研人员三方的利益诉求,构建良性循环的乡村区域科研资源市场机制,并完善相应的学术评价体系。这些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顶层设计和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科研资源在助力乡村振兴时,也应合理地以市场生产要素的身份参与其中,确保服务者获得应有收益。这主要是为了遵循市场规律,将高校为乡村的科研服务融入成熟的市场要素流动体系中。唯有如此,相关政策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助力乡村振兴的初衷也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作者系天津商业大学教师、该校派驻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 05高校科教资源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郑鹏2024-12-23 2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