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和坚实基础。南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落实国家课程建设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形成“育德于课,赋能于教:‘一线两面,三通四联’‘金课’建设与育人实践”模式,即以“价值引领、项目驱动、成果导向”为主线;一面通过平台活动赋能于教,大力实施课程育人实践,构建“多元协同,三体贯通”的课程育人模式;一面通过项目驱动育德于课,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建“融构反推,四维联动”的课程革新范式。 坚持价值引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凸显“两性一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南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从文学作品、语言本体、典型案例入手拓展课程思政载体,结合江西省古色、红色、绿色、金色“四色”文化丰富课程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共享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大赛,打造优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目前,该专业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教师获省部级荣誉和教学竞赛奖20余项,“现代汉语”课程资源在新华网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展播。课程建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1项。 在课程内容重构上,南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消除不同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重复交叉,突出课程内容创新性;运用反向推导手段设计探究性问题,给学生布置发散型作业,提升课程建设高阶性。善用教材疑点、难点和盲点,精心设计课程研讨问题,加强课程过程性考核,利用学习通和雨课堂将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堂研讨等纳入评价体系,增强课程教学挑战度。如“现代汉语”通过内容重构,将知识、能力和素养融为一体,凸显课程“两性一度”要求。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课程资源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注重项目驱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技能。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南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教育理念更新、课程资源融合、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构建四个维度展开,成效突出。第一,更新课程教育理念,突出核心素养训练。如在OBE教育理念指导下,“现代汉语”“口才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注重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教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第二,丰富课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乐学善学。如“文学概论”借助网络流行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外国文学”构建全新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融入江右文化彰显课程特色,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第三,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深化学生能力培养。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运用文学圈教学法构建文学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运用问题反推法驱动学生探究语言理论,“中国古代文学”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四,革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现代汉语”构建师生双向多维对话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近5年,该专业获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0多项,教研成果突出。 落实成果导向,实施多元协同育人,强化学生中心。在课程育人实践中,南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第一,利用教学科研平台育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江右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建有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借助数智化手段赋能课程建设。第二,通过融通结合强化育人。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传知与赛研结合起来,以练促学,以网促学,以赛促学,以研促学,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第三,依托名师团队协同育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语言与文化”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和多名省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教师主动做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促进者、陪同者、合作者,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引领学生发展。第四,通过课程资源整合育人。积极编写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录制慕课视频,借助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近5年,学生获国家和省级奖项300多项。学院主办的“红杏花文学社”获评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 课程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南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紧紧抓住课程这个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现代汉语’‘融构反推,四阶联进’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23-23-14]阶段性成果) (余俊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