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行星数据加工领域的重重挑战,来自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道行星迹学生团队迎难而上,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成功研发出多源数据融合+多参数精密定轨、复杂立体摄影测量—三维重建、改进DFT+GPU加速重力场反演三大核心技术,打破西方技术封锁,推动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自立自强。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道行星迹学生团队凭借其项目“道行星迹——小行星轨道和形状探测关键技术开拓者”,以小组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全国金奖,并成功入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该项目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鄢建国等教师指导,卢润松等学生参与。 “今天的星空依然浩瀚,我们肩上的责任依旧重大。未来,我们要持续追求更精确的轨道算法突破,不负期望。”道行星迹团队负责人卢润松说。 仰望星空,埋下深空探测种子 小时候生长在宁夏,夜晚璀璨夺目的星空总能引发卢润松对宇宙的无尽好奇与憧憬。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首次实现月球探测,这一壮举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卢润松。“从那时起,在我心中就埋下了深空探测的种子。”卢润松笑着说。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有一门特别的本科生课程——测绘学概论。这门课由宁津生院士倡导设立,授课团队由6位院士、4位教授担纲。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和院士面对面交流,了解测绘遥感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进入武汉大学后,得益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我才能在大一就加入鄢建国教授团队,深入学习定轨知识。当我第一次在电脑上绘制出小行星轨道图的那一刻,我真切地觉得自己离星空更近了一步。”卢润松说。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自强创业班为卢润松提供了结识多学科创新人才的平台。自强创业班是武汉大学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试验班,辅修性质,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教学。 就是在这里,卢润松与擅长Web开发但正寻找实际应用场景的同学刘海沛一拍即合,并陆续结识了来自遥感、经管等多个学院的志同道合的同学,使团队更加完整。 在鄢建国的悉心指导下,卢润松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道行星迹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致力于将纸面上精细的误差计算转化应用到实际的航天任务中。 克服困难,重塑创新创业团队 一路走来,道行星迹团队经历了不少挑战与成长。备赛期间,在团队攻关小行星模型重建的关键时期,卢润松和队友周家庆连续半个多月日夜奋战攻克算法精度,一次次的报错,让他们沮丧到几乎想卸载编程软件。 “正是每一次的失败与挫折,磨砺了我们的心志,教会我们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无数次崩溃中重新站起来。”卢润松说。 由武汉大学团委牵头组建的科创竞赛教练团和创新创业教练团,是道行星迹团队备赛道路上重要的支撑力量。在阐述项目痛点时,团队成员总结了建模细节不充分、轨道信息不精确等问题,但始终觉得太专业化、不够明确。有丰富大赛指导经验的教授钱俊很快看出了问题,他指出目前的困境是“探不准、测不全、影响杂”,简明扼要地为团队指明了方向。 此外,学校的宽松氛围和自由学风更是团队成员们攻坚克难的保障。卢润松表示,大赛需要团队成员完成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转变。武汉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自由,鼓励大家跨学科学习,这使得团队成员们不仅具备深空探测专业技术能力,也兼顾了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素养。 放眼未来,助力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道行星迹团队对小行星的深入探索,不仅在精密定轨和形状探测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推动了小行星资源勘探和深空探索的发展进程。他们的研究成果有望成为未来太空产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数据处理和太空观测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依托实验室的合作伙伴,道行星迹团队与业内领先的航天科技企业、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卢润松介绍,目前团队已经和两家企业签订了意向书。同时,他们还积极投身于航天知识的科普工作,多次走进校园课堂,为中小学生举办航天知识讲座,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视频展示深空探索的奥秘与魅力,激发孩子们对宇宙的好奇和对科学的热爱。 “在导师和院士们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将把目光从小行星逐步扩展到火星、木星,奋力实现技术飞跃,紧跟《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部署,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期望,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道行星迹团队成员纷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