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职业中学始建于1983年,是广安市仅有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500余亩,拥有18个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的专业,涵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领域,在校生5500余人,教职工380余人,正高级讲师2人,中高级讲师205人,“双师型”教师120人。作为川渝高竹新区的重要职教资源,邻水县职业中学紧密对接产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立足成渝协同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党建引领,打造“五星筑梦”品牌 学校党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打造“五星筑梦”品牌,以培育红星党员、建设红星支部、打造红星文化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党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智慧党建平台全面覆盖校园党务,推动基层党建精细化、智慧化。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学校注重党政工团协同育人,以党建为引领,塑造优秀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立德树人,构建“三化三结合”德育模式 学校以“办有情怀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为办学理念,秉持“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情怀学校、温度教育”德育模式,通过“三化三结合”——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全员化、活动化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深度结合,全面构建学生德育成长链条。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开展师生“一对一”帮扶,体现学校“仁爱精技”的德育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产学一体,专业发展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紧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高竹新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推进产学一体的专业教学模式。重点打造了机械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省市级示范专业,并与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多家龙头企业共建专业工作室。依托这些资源,学生能够紧密贴合岗位技能需求,毕业后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中职+高职+企业”模式,深化校企共建,推动实训基地功能全面升级,涵盖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核心专业,构建集“产学研服”于一体的省级名实训基地。“双能驱动”,拓展校企共建新路径——校内外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此外,学校积极引入企业导师,提供新的行业标准和技能指导,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行业内前沿的培训。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规模,力争为更多学生提供高标准的实训平台。 岗课赛证,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邻水县职业中学不断创新“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施模块化教学、项目化训练,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实践岗位技能,并通过考核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为学生就业和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邻水县职业中学新增了“1+X”证书的认证试点,让学生在技术上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职业竞争力。 分层发展,打造德技并修教师团队 为提升教育质量,邻水县职业中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分层培养策略,通过名师(大师)工作室、省市级教师培训、企业导师驻校带教等方式,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学校每年派遣教师赴省市参加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鼓励教师与企业专家深度交流合作,以促进教研与课程改革,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秉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与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深入合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形成从人才培养到就业推荐的高效路径。学校与成渝地区百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流程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并确保毕业生的就业率稳步提升。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推动更多优秀毕业生就业成才。 科学民主,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邻水县职业中学坚持民主化、科学化的治理体系,建立“党委引领、校长负责、教师参与”的管理模式,规范教职工行为,推动校务公开。学校通过多方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确保重大决策民主化,逐步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治理体系的转变,构建和谐、创新的校园环境。 提档升级,形成信息化建设模式 作为智能校园的建设示范校,邻水县职业中学建设了信息化模式,实现智慧管理与智慧教学的有机结合,完善了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教学平台。师生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进行资源共享、课程跟踪以及考试评估,提升了管理和教学的智能化水平。学校计划进一步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展望未来,四川省邻水县职业中学将在党建引领下,建设更多高水平专业和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学生铺就实现职业理想的广阔道路,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冯治国 刘川蛟)
|